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為加深全社會對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連日來,我縣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主題活動。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把非遺帶到群眾身邊。6月11日上午,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暨非遺購物集市在衢山鎮涼峙村舉行。現場,舟山走書、越劇、唱新聞等非遺節目精彩上演,這些極富濃郁民俗氣息的表演充分體現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而在非遺展示區,當地村民品嘗著倭井潭硬糕、東沙香干、沙洋曬生等岱山特色美食,欣賞著漁民畫、魚骨塑畫、漁繩結等民間手工藝品,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活動很精彩,文化氛圍也很濃郁。”……不少村民紛紛說。
現場,文化工作者還向村民們積極宣傳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并通過設置“岱山優秀文化基因解碼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岱山的文化基因展現出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岱山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此外,“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還走進東岙村文化禮堂,通過非遺展演、展示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當天,岱山縣長涂老萬順食品有限公司也開展了“傳承人帶您走進非遺工坊”活動,推動鄉村旅游共富。期間,游客們在工坊內切身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據悉,近日岱山這款“可以吃的石頭”成功入圍了省級非遺工坊創建名單。
海島文化遺產無時無刻不在浸潤著我縣角角落落。以東沙古漁鎮為例,非遺讓小鎮煥發新活力。非遺特色街區、非遺開唱聚泰祥等項目在吸引八方游客的同時,也增強了大家對非遺的了解,推動了精神共富。
這段時間,在東沙鎮聚泰祥,我縣省級非遺項目唱新聞每天都吸引著不少居民。臺上,表演者用一鑼一鼓和土腔土調深情演繹;臺下,居民沉浸在唱新聞的魅力中。“我們在聚泰祥的唱新聞是從今年4月30日開演,每天下午我們表演1小時,每場都有不少老年人來捧場。”岱山唱新聞表演者周珊芬說。
據悉,為打造曲藝書場“新空間”,我縣投資30余萬元對聚泰祥曲藝書場進行改造,與鄰近的非遺傳習所聯動,把非遺項目唱新聞、海梨園越劇融入茶館,營造悠哉、愜意的巷弄慢生活休閑空間。在賦予“新內涵”上,通過傳承人入駐傳習、開班授課、展示展演,把曲藝書場建設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的文化陣地,促進新時代海島非遺工作走上新臺階。
“讓更多群眾‘惠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同時讓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景區遺產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社會共識,成為全縣居民的一種文化自覺。
這些絢麗綻放是我縣傾力保護和傳承海島文化遺產的縮影,而這離不開全縣上下的通力合作和多措并舉。近年來,我縣嚴格保護海島文化遺產及伴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態,把文物安全同城鄉建設、旅游開發、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切實護好海島文化寶藏。
這些年,我縣已先后修繕了海產品加工作坊、秀山厲家四房民居等,對金維映故居、小長涂黃氏民居等進行環境整治,并專設各級文物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用于保障各類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常態化開展。
與此同時,我縣專門成立了一支以縣屬、各鄉鎮基層文化聯絡員為主體,本土文化專家、非遺專家為補充的專業文化保護傳承隊伍,通過積極調動業余文保員、文明志愿者等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形成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新局面。去年,蘭秀博物館童佈端、衢山文保員王建敏入選全市首屆最美文物守望者。
“按照‘東海漁嫂’10+X專業隊伍建設要求,組建了一支有36人組成的‘東海漁嫂’護寶員隊伍,實現全縣‘文物局督查、業余文保員月查、護寶員周查、文物點位長巡查’多元化檢查模式。”縣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稱,接下來,我縣將組織開展“東海漁嫂”護寶員文物安全知識和實操培訓工作,確保文物安全工作真正融入到“東海漁嫂”參與社會治理工作中。
在持續提升海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的基礎上,今年我縣繼續緊抓文物安全整治年主線,開展全縣性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主要通過分類整治、數字賦能、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等舉措遏制全縣文物安全事故發生。依托建設中的岱山文旅體管理執法數字平臺,我縣對全縣25處縣級以上文保單位實施文物安防工程,提高文物安全應急處突能力。
接下來,我縣將繼續從嚴從實推進文物安全防護能力大提升工作,爭取2024年底前實現“5個100%”的目標,即文物安全責任書簽訂率100%、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國有博物館隱患排查率100%、安全檔案建檔率100%、文物法人違法案件立案率100%、文物安全管理人員受訓率100%,從而不斷筑牢文物安全防線。